首頁 地理薈萃

福建連城:閩西梅花山下賞紅梅(圖)

2024-02-13 20:32 國家旅游地理

摘要:國家旅游地理福建龍巖2024年2月13日訊(通訊員 鄒善水)梅花山猶如一顆綠色翡翠鑲嵌在閩西大地上。

國家旅游地理福建龍巖2024年2月13日訊(通訊員 鄒善水)梅花山猶如一顆綠色翡翠鑲嵌在閩西大地上。座落于福建省連城、上杭、新羅三縣(區(qū))交界處,平均海拔900米總面積220余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3.5%,珍禽、云海、古木、奇花、異莽、清新空氣、潺潺流水,早成為海內外游人徒步登山賞景的“氧生”福地。

梅花山下的璧洲村,是連城縣莒溪鎮(zhèn)一個人文古村,第四批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文化底蘊深厚的典型客家村落,已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和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八百多年前南宋戶部吳十六郎迀至此,見此地碧水環(huán)繞,高山遠眺,盈盈如碧玉,素有“璧水之洲”雅稱故取名“璧洲”。璧洲人龍年初二盛大的游龍勝會把“龍巖迎龍年”推出一道新年文化福宴。喜慶祥和的客家“年味”更濃。

2月11日,甲辰初春,陽光明媚。是個賞梅的極好時光。隨著“龍巖迎龍年”的人潮走進連城縣璧洲村,文昌閣前紅梅爭艷,為文昌閣、天后宮、永隆橋等清代建筑三古景增添艷麗春色。省內外游人紛紛前往賞龍燈、賞紅梅、賞古景。

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情。梅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冰肌玉骨、獨步早春、凌寒留香的品性歷來深為人們所鐘愛。璧洲村結合美麗鄉(xiāng)村建設良機,借助祖先歷史上在2平方公里的村境內建設的永隆橋、文昌閣、天后宮、永興廟、侍衛(wèi)府、吳氏宗祠及吳宅大院等古建筑景點,扎實做好古建筑、古民居保護工作,栽植各色梅樹裝扮景點。資料顯示,璧洲古村共有南宋、明清時期古建筑、古民居100余處,許多老祠堂、古民居修舊如舊,村內仍保留著不少紅軍標語。璧洲村有文昌閣等3處省級和1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等傳統(tǒng)建筑,目前仍保持客家歷史文化特色。

璧洲村賞梅,貴在一個賞字。相傳梅有二十四品,集二十四種美德于一身。品賞梅花一般著眼于色、香、形、韻、時等方面。

賞梅先賞色。梅花的花色有紫紅、粉紅、淡黃、淡墨、純白等多種顏色。紅梅花形極美,花香濃郁;“綠萼”,花白色,萼片綠色,重瓣雪白,香味襲人;成片栽植上萬株梅花,疏枝綴玉繽紛怒放,有的艷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綠如碧玉,形成梅海凝云,云蒸霞蔚的壯觀景象。

賞梅知聞香。梅花香味別具神韻、清逸幽雅,被歷代文人墨客稱為暗香。“著意尋香不肯香,香在無尋處”。讓人難以捕捉卻又時時沁人肺腑、催人欲醉。探梅時節(jié),徜徉在花叢之中,微風陣陣略過梅林,猶如浸身香海,通體蘊香。宋代盧梅坡《雪梅·其一》詩句對賞梅必聞香早有評敘: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白雪玉潔有加,豈有梅花的香韻?

賞梅重觀形。古人認為“梅以形勢為第一”,即形態(tài)和姿勢。形態(tài)有俯、仰、側、臥、依、盼等,姿勢分直立、曲屈、歪斜。梅花樹皮漆黑而多糙紋,其枝虬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有一種飽經(jīng)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梅花枝條清癯、明晰、色彩和諧,或曲如游龍,或披靡而下,多變而有規(guī)律,呈現(xiàn)出一種很強的力度和線的韻律感。璧洲的梅樹多為幼稚,枝條直立徒長,尚未形成枝虬曲蒼勁嶙峋、風韻灑落的飽經(jīng)滄桑,威武不屈的陽剛之美。

賞梅必識韻。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梅譜》中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故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石著為貴。”所以在詩人、畫家的筆下,梅花的形態(tài)總離不開橫、斜、疏、瘦四個字。今天,人們觀賞梅韻的標準,則以貴稀不貴密,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含不貴開,謂之“梅韻四貴”。賞梅若不識韻,謹為霧里看花。璧洲的梅韻,在于梅在古景中,景藏梅花叢。她身雖直立,卻敢于問天,其韻不屈不彎面對世故。

賞梅貴知時。探梅賞梅須及時。過早,含苞未放;遲了落英繽紛。古人認為“花是將開未開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時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驚蟄”為侯,一般以驚蟄前后10天為春梅探賞的最佳時機。開花期也因各地氣候與品種不同而異。到璧洲賞梅,立春后為佳,梅開五福,迎春盛放。春隨梅艷,梅妍扮春。

賞梅重環(huán)境。賞梅花,生態(tài)與環(huán)境也十分地講究?!睹菲贰吩唬菏窃诘?、曉日、薄寒、細雨、輕煙、夕陽、微雪、晚霞、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林間吹笛、膝下橫琴等情況下,對梅的欣賞就更富有詩情畫意。到璧洲賞梅,結合觀賞其800年歷史的南宋花燈更有古韻。日賞梅花夜觀燈,花香燈艷兩繽紛。梅花簇燈綴春色,花燈伴梅

梅更艷。初春的梅萬點紅,春節(jié)的燈更迷人。

梅花融匯于人們的生活,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風土民俗,有關梅花的風土民俗,是中華民族愛梅的又一體現(xiàn),也是博大精深的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兒時,取數(shù)枚梅核,將鼓腰處磨平呈現(xiàn)兩側小圓洞,去仁透空,含唇邊,能歡奏出音韻潤甜的笛音,甚是樂趣無窮。取梅洗凈鹽水浸泡瀝干晾曬,加入蜂蜜香料焙干,數(shù)粒梅干沖水茶飲即是降暑止渴佳飲,一味良藥。

中國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对娊?jīng)》里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銅鼎里,發(fā)現(xiàn)了一顆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多年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愛梅之風已很盛。人們已從采梅果為主要目的而過渡到賞花。“梅始以花聞天下”,人們把梅花和梅子作為饋贈和祭祀的禮品,到了漢晉南北朝,藝梅詠梅之風日盛?!段骶╇s記》載:“漢初修上林苑,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晉代陸凱,是東吳名將陸遜之侄,曾做過丞相,文辭優(yōu)雅。陸凱有個文學摯友范曄(即《后漢書》作者)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驛專贈范曄,并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自陸凱始,以梅花傳遞友情,傳為佳話。璧洲村人在文昌閣前植梅,是有成因的。

南宋范成大是位賞梅、詠梅、藝梅、記梅的名家。他在蘇州石湖辟范村,搜集梅花品種12個,并在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

1191年冬,詞人、音樂家姜夔住在范成大石湖梅園中,正值梅花盛開。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于九里山,植梅千株,自題所居為“梅花屋”。又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其《墨梅》詩名揚天下:“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詠梅的詞《卜算子》里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詠梅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論怎樣受挫折也永遠保持高風勁節(jié)的情操。偉人毛澤東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贊揚了“梅花歡喜漫天雪”的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眾多的詩詞吟詠梅花之外,我國繪畫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段軼事:宋代著名畫家宋伯仁,生平喜愛梅花。他為了畫梅,種植了許多梅樹。每當梅花開放,他從早到晚地在梅樹下細致觀察,并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放到枯萎的各種形態(tài),一一描繪下來,整理成一百幅圖稿,定名《梅花譜》。后人為了贊譽他梅花畫得“喜神”,稱他的百梅圖為《梅花喜神譜》。近代金石書畫家吳昌碩,曾有詩說他“家傳一本宋朝梅”。梅花不僅在我國是珍貴花卉,在國外也很受人喜愛,但國外仍以東方栽培較多。日本的梅是我國傳去的,朝鮮也有)。日本還有“梅之會”的組織,并出版發(fā)行專門刊物《梅》。到19世紀傳人歐洲,本世紀初傳入美國,現(xiàn)在世界各國均有栽培,但不及東方國家之盛。

梅花的香韻一向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艷、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做雪凌霜、獨步早春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朔風吹倒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里雪。”人們把松、竹、梅稱作“歲寒三友”,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贊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子,梅都是當之無愧的。

ZSS24021101A

文昌閣前梅花艷。

ZSS24021101B

紅梅鬧春醉游人。

ZSS24021101C

龍年游人賞紅梅。

ZSS24021101D

文昌閣前拍美照。

ZSS24021101E

母子同心賞紅梅。

責任編輯:吉中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