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連城:紅軍曾在大張村秘密駐訓八個月(圖)
摘要:國家旅游地理福建龍巖10月14日訊(通訊員 鄒善水) 辛丑年金秋時節(jié),丹桂飄香。
國家旅游地理福建龍巖10月14日訊(通訊員 鄒善水) 辛丑年金秋時節(jié),丹桂飄香。數(shù)位“尋紅老人”來到福建省連城縣北團鎮(zhèn)與長汀縣童坊鎮(zhèn)交界處的一個小山村——連城縣北團鎮(zhèn)大張村。
大張村,以前叫“大坑源”村。近百戶人家500余人口分布在狹長山凹里。80多年前,大坑源村是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二軍汀東游擊支隊的“紅色搖籃”。
原村老支書鄒文科先生帶我們來到年逾七旬的鄒賢明家。“我的父親鄒富發(fā)是見證者之一。九十多歲前常對村里的晚輩們講述大坑源村的紅軍樓、紅軍橋、紅軍樹的故事,我輩人至今感動”。鄒賢明說。
以前的大坑源村,是個山高、路險、氣候冷涼、交通閉塞、名不見經(jīng)傳的偏僻村子,在洪武三年(公元1570年)由汀州四堡里的上堡村遷入開基。
鄒賢明是鄒富發(fā)的長子。村里原村“兩委”與原村老協(xié)會鄒劍峰等老同志,曾搜集整理過鄒富發(fā)等老一輩人講述的歷史故事資料。鄒文科先生回憶說,那是1933年初春時節(jié),原駐館前汀東縣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二軍汀東游擊支隊,派出第一大隊,從館前珊坑經(jīng)四堡進入大坑源村。隊部設(shè)在大堂屋的鄒南陽家(現(xiàn)鄒連生家),在大坑源村開展革命軍訓活動,時間長達近8個月。
“汀東游擊支隊第一大隊的紅軍官兵,是日落時分從北團的到湖村、焦坑村方向進入大坑源村的。他們?nèi)氪搴蟛贿M民居,不擾民,隊部臨時駐扎在村口三角屋橋及橋頭樹林里(后來村民稱三角屋橋為“紅軍橋”)。時任工農(nóng)紅軍汀東游擊隊支隊長王濤文,年輕英俊,沒有半點官架子,帶頭睡稻草地鋪、吃地瓜南瓜等雜糧。對老百姓親熱和氣。開始幾天,村民根本不知道王濤文是位官兒。
紅軍部隊的士兵們,白天入戶幫村民擔水、劈柴、打掃衛(wèi)生,一到夜晚,卻靜靜地分班在上、中、下三個自然村里巡邏、站流動崗,入夜后在村口三角屋橋及橋頭樹林里休息。當時村民沒有理會,也不知道這些當兵的是什么部隊,不少村民避而遠之。平易近人見著村民先開口樂哈咍皈王濤文,帶著好幾位紅軍到村民家中開座談會,訪貧問苦,邊聊著邊往小本本上寫些什么。遇到特別貧困的農(nóng)戶,王濤文會掏出一兩個銀圓,硬塞到主人手里。大坑源村蘇維埃政府主席鄒傳身,見部隊官兵對老百姓十分和氣,根本分不出那位是官那位是兵。經(jīng)王濤文在座談會上解釋,才知道他們是朱軍長和毛委員領(lǐng)導下的工農(nóng)紅軍,是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土豪劣紳,為窮人求解放的隊伍。經(jīng)過三四天的接觸與觀察,鄒傳身覺得這真是自已窮人的隊伍,才亮明了自已是大坑源村蘇維埃政府主席的身份。支王濤文笑哈哈地握著鄒傳身的手說,“我沒進村前,就派會講四堡話的鄒姓偵察員化裝米販來買大坑源村特產(chǎn)紅米,對大坑源村的村情和您這位村蘇維埃政府主席已有詳細了解。我們才會把紅軍部隊帶到這里來......”。
事后,王濤文單獨同鄒傳身座談半天,詳細說明紅軍部隊進駐大坑源村的具體任務是輪訓紅軍骨干,培養(yǎng)優(yōu)秀指揮員。叮囑鄒主席做好保守秘密工作,對家屬等任何人都不能說出工農(nóng)紅軍汀東游擊支隊在大坑源村的具體任務。
自此,鄒傳身白天一如概往下田干農(nóng)事,上山砍柴草。一到夜晚,便打著松光竹片火把,到可靠的村民家中走訪,動員村民讓出房間給游擊隊官兵住宿。還內(nèi)部安排村婦委會主席肖金姝,婦委會成員肖玉鳳、羅必蓮等帶頭騰出房間,幫助把閑屋的門板卸下來,把備用蓋新房的杉木板做好秘密記號造冊豋記,為紅軍官兵重新打掃閑置房間,搭好床鋪,讓紅軍官兵有了簡易床鋪可以睡覺。
知道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工農(nóng)子弟兵后,軍民關(guān)系從開始皈避而遠之到象自家人一樣親切。從到湖、焦坑方向進入大坑源村的新路上,鄒玉水等戶的正廳內(nèi)、房間里安罝住下了30多位紅軍。大堂屋鄒南陽家也住了30多位紅軍。鄒氏祠堂里住了60多位紅軍。軍民關(guān)系迅速改善觸洽,王濤文隊長重新安署了戰(zhàn)士們的住宿十分滿意,隊部也從村口三角老屋橋撤出,改設(shè)在鄒南陽院內(nèi)左側(cè)小樓上3個房間1個小廳,分別設(shè)了會議室、隊長室、作戰(zhàn)室(后來村民稱鄒南陽的木閣樓為“紅軍樓”,把紅軍在紅豆杉樹下打地鋪露營睡覺時紅豆杉樹稱為“紅軍樹”)。當時大坑源村四處山頭上都布設(shè)有崗哨。在村外約5華里地的大坑源村扁石寨也布防了一個班的兵力。
扁石寨山頂上奇峰獨秀,有一座占地700多平米、座北朝南的“古靈山寺”,村民稱此石山為古靈山。晴天在古靈山頂可遠眺冠豸山,近觀北團山下與石峰村,古靈山石壁陡峭,可謂一夫當關(guān),易守難攻,是北團至童坊、馬羅等地的咽喉要塞。在此值班放哨的紅軍戰(zhàn)士吃住在“古靈山寺”,當時沒有電話,全憑數(shù)只乳白色的鴿子傳遞情報。若遇緊急情況,輪訓紅軍官兵可迅速從上村一條崎嶇山路向馬羅村、童坊一帶轉(zhuǎn)移,也可在南、西、北三面高山設(shè)伏阻擊。
大坑源村蘇維埃政府主席鄒傳身,見部隊官兵白天忙訓練、忙開會、夜晚忙學習、忙巡邏,生活十分艱苦。經(jīng)村蘇研究,動員村民自發(fā)湊錢先后買了6頭大豬,宰殺后送給村里駐扎的紅軍飲事房,幫助紅燒燜大塊肉、炒蔬菜,還送來家養(yǎng)雞蛋、連城白鴨蛋,為紅軍煎荷包等,常有村民主動送來南瓜、地瓜、青菜、絲瓜、扁豆、塘魚,幫助改善紅軍伙食。
當年重陽節(jié)剛過,汀東游擊支隊王濤文隊長秘密告訴鄒傳身,部隊在村里先后輪訓了5批紅軍干部。他們均是合格一批、輪換一批,從政治上學習《古田會議訣議》、《星星之火可以燎源》、《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軍事上訓練紅軍骨干,學習貫徹毛澤東提出關(guān)于人民軍隊在敵強我弱條件下廣泛開展游擊作戰(zhàn)的指導性方針,關(guān)于“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作戰(zhàn)十六字訣”,以此訓練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指揮部隊靈活機動有效打擊敵人、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還額外承擔了鄰部寧化曹坊游擊支隊30名紅軍干部的集訓任務。文史資料載,四堡鎮(zhèn)雙泉村女紅軍地下交通員巫金秀,1933年先后3次扮成樵夫,從寧化曹坊途經(jīng)四堡馬屋、臘坑,北團埠頭、到湖、焦坑等村,秘密為紅軍曹坊游擊支隊與在大坑源村紅軍輪訓汀東游擊支隊送過密信。
事后才知道,1933年5月,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部成立,朱德任中國工農(nóng)紅軍總司令,周恩來任總政治委員。朱德、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任紅軍總司令部前敵委員會委員。為了粉碎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qū)進行第四次“圍剿”,中國工農(nóng)紅軍必須培訓大批軍政兼?zhèn)涞膬?yōu)秀基層指揮員。所以,確定工農(nóng)紅軍汀東游擊支隊擔負保衛(wèi)任務,選擇可守可退的大坑源村為秘密軍訓地點。分期分批在大坑源村輪訓后的紅軍官兵,分配到閩贛根據(jù)地各紅軍部隊擔任營連排骨干,擔負軍事或政治主官,他們在閩贛紅軍隊伍中,起到以游擊戰(zhàn)抵抗國民黨軍重兵向閩贛蘇區(qū)腹地進攻,工農(nóng)紅軍所取得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的顯著作用。
閩贛紅軍在大坑源村輪訓期間,村婦委會主席肖金姝、羅必蓮等帶領(lǐng)60多位婦女為輪訓的紅軍洗衣服、縫補衣服。建立起濃厚的軍民魚水情關(guān)系。肖金姝、羅必蓮等婦女,常扮成米販,分別到連城縣山下(現(xiàn)北團)圩、長汀童坊等地購買糙大米,為在大坑源村輪訓的紅軍官兵秘密釆購糧食。
紅軍在大坑源村輪訓結(jié)束時,適逢閩西地區(qū)傳統(tǒng)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八,大坑源村群眾獲知汀東游擊支隊第一大隊官兵準備撤離的消息時,群眾漏夜自覺用大米笊飯炒成干飯米7谷籮,用糯米裹好1萬多個粽子,為紅軍備足干糧。盡管當時不許打鑼敲鼓歡送,軍民之間卻依依不舍。對外嚴守秘密。后來被村民稱為“紅軍樓”的鄒南陽木閣樓上,至今仍保留30多條紅軍標語。汀東游擊支隊第一大隊官兵結(jié)束輪訓任務轉(zhuǎn)移時,村蘇維埃政府主席鄒傳身,動員村里青年報名參加紅軍。其中鄒根維等幫紅軍挑擔、帶路。經(jīng)長汀至江西途中因部隊遭敵襲擊受損,鄒根維等人領(lǐng)了2個大洋回家耕田;另有鄒坤發(fā)良、鄒富其等12位青年當上紅軍,后被編入由紅十九軍縮編成中央紅軍第三十四師隨主力部隊轉(zhuǎn)移,至今音訊全無下落不明。
漫步在大坑源村(現(xiàn)為大張村)的水泥道上,看到“紅軍橋”、“紅軍樓”分別掛上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曾歷經(jīng)簡易保護性修繕。但紅軍訓練、開會的鄒氏祠堂卻成了空坪遺址。
大坑源村村中古木參天,清風習習;許多村民外出打工經(jīng)商賺錢,讓如今村內(nèi)新樓古屋錯落相間;村子雖是上村下村分布延長,村道平緩而整潔、民風古樸。鄒文科先生解釋說,為紀念紅軍紀律嚴明、寧愿住在村口三角屋橋上及橋頭樹林里的愛護老百姓精神,大坑源村蘇維埃政府主席鄒傳身,當年鋸了一塊兩尺長的舊屋角板,毛筆寫上繁體“紅軍橋”三字釘在橋頭。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因鐵釘銹木板腐而掉落?,F(xiàn)在,簡易的“紅軍橋”牌又掛在橋頭了。
大坑源村的紅軍樓(鄒連生家)。鄒善水 攝
大坑源村的紅軍橋(古屋橋)。鄒善水 攝
大坑源村的紅軍樹(紅豆杉)。鄒善水 攝
大坑源村的紅軍樓標語。鄒善水 攝
大坑源村的紅軍樓標語(局部)。鄒善水 攝
責任編輯:吉中君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