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地理薈萃

[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稿] 江西于都:中央紅軍從這里出發(fā)(圖)

2021-06-01 21:33 國家旅游地理

摘要:國家旅游地理江西于都6月1日訊(通訊員 登瀛)江西有一座著名的縣城,它的名字與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眾多著名的“第一”中,它占據了讓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都知曉的一席。

國家旅游地理江西于都6月1日訊(通訊員 登瀛)江西有一座著名的縣城,它的名字與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有著緊密的聯系,在眾多著名的“第一”中,它占據了讓整個中國乃至世界都知曉的一席。它,就是于都!八十多年前于都縣建立了贛南第一支正規(guī)工農武裝、第一塊紅色根據地、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于都是中央蘇區(qū)時期中共贛南省委,贛南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fā)地、中央蘇區(qū)最后一塊根據地、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起源地、長征的發(fā)源地、中央蘇區(qū)全紅縣之一和蘇區(qū)精神的形成地之一。這里誕生了16位共和國將軍。在于都,中央紅軍在于都留下了眾多的革命活動舊址、舊居,如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中共贛南省委舊址、贛南省蘇維埃舊址暨毛澤東長征出發(fā)前夕舊居、贛南省三級干部大會舊址、中央后方保管處、中革軍委舊址等等。在全國上下隆重紀念紅軍長征八十周年之際,為了追溯那段悲壯的歷史,為了懷念革命先烈,筆者最近慕名來到了這塊紅色的土地…………

走進長征出發(fā)地——于都

于都縣位于江西省南部,贛州東部,東鄰瑞金,南接安遠,西連贛縣,北毗興國和寧都,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之沖”之稱。于都縣是著名的紅色旅游縣,這里有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東門渡口、毛澤東舊居何屋等紅色旅游景點。此外,于都境內也是山明川秀,地麗物繁,有文化古村--寒信村、皇固庵景區(qū)、屏山牧場風景區(qū)以及羅田巖等美麗的自然景觀。我乘坐的贛州至于都的汽車出發(fā)了,1個多小時后到達于都汽車站,坐上縣城的小公交車到了紅軍長征渡口外面的公路上,徒步經過于都二中和一座小村莊,來到了貢江邊。1934年10月16日,紅軍一,三,五,八,九方面軍就是從這里渡過貢江,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的。我老遠就看到了屹立在江邊的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紀念碑基座上寫著:于都縣城東門渡口。

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根據地日益縮小,中央紅軍被迫轉移。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等中央領導人率領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機關及其直屬部隊和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共8.7萬人分別從八大渡口渡過于都河,踏上漫漫的長征路。紅軍渡于都河時,于都男女老幼從四面八方涌上橋頭,向紅軍將士送上一杯杯茶水,一頂頂斗笠,企盼著親人一路平安,早日歸來?!妒图t軍》的歌曲就是反映這一場面。婉轉纏綿,撼人魂魄。為了保證紅軍順利渡河,于都人民大力支持紅軍,調集所有的民船,架設浮橋、擺渡,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飯,還有的直接參加架橋。一位姓曾的老人甚至把自己的棺木獻給紅軍架橋。周恩來副主席聽說此事后,動情地說:“于都人民真好,蘇區(qū)人民真親。”

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高為10.18米,寓中央機關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同志于10月18日在此渡河。該碑碑體為雙帆造型,寓中央紅軍由此揚帆出征;碑座左邊為陸定一手書《長征歌》第一首“十月里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于都河,古陂新田打勝仗。”是中央紅軍夜渡于都河長征出發(fā)的真實寫照。右邊為葉劍英1962年為緬懷當年贛南省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劉伯堅寫的詩“紅軍抗日事長征,夜渡于都濺濺鳴,梁上伯堅來擊筑,荊卿豪氣漸離情”,詩中引用秦朝燕國高漸離擊筑高歌送別壯士荊軻刺殺秦王的歷史典故,追憶葉劍英當年長征夜渡于都河時劉伯堅同志為他送行的悲壯場面和動人情景,抒發(fā)了葉帥對先烈的無限懷念和崇敬之情。

我從江邊渡口來到不遠的紅軍長征紀念館,這里陳列著當年紅軍的許多文物,照片,事跡介紹。在紀念館里,有一面墻,讓我們駐足,注視凝望良久,這就是“長征出發(fā)地紅旗譜”,上面掛著幾十位出生于于都縣的紅軍戰(zhàn)士的照片,他們經過多年的浴血奮戰(zhàn),都成為了共和國的開國將軍。1932年1月至1934年9月,于都縣參加紅軍68519人,16336名革命烈士,而無名的烈士并不列在其中。所以,對于于都人來說,無論是紅色蘇區(qū)和紅軍長征,家家都有紅軍,滿門都是忠烈。紀念館展示的各種史實資料和文物,向廣大市民和游客真實再現了當年紅軍長征的歷史。“以前只是在課本上對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有所了解,今天有機會來到紅軍長征出發(fā)地,親身探訪當年紅軍長征的歷史,追尋革命偉人曾經的足跡,真是不虛此行,感受之深。

據了解,近年來,于都縣把“長征”品牌作為優(yōu)勢資源進行保護開發(fā),先后還建設了長征大橋、長征公園、紅軍大橋、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長征出發(fā)地陳列館、中央紅軍出發(fā)紀念館、中央紅軍長征人物園等建筑設施,并將毛澤東故居、革命烈士紀念館、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蘇區(qū)中央后方保管處等47處重要的革命遺址修葺一新。

承載千年傳說的文化古村--寒信村

在于都縣城東北方向30公里處,梅江蜿蜒,山峽高雄,這便是寒信峽。前方寒信潭,水草豐茂,魚蝦成群。梅水淌過峽口,養(yǎng)育著千年古村——寒信村。于都縣段屋鄉(xiāng)寒信村豐富多彩的祠堂文化、碼頭文化、廟宇文化、山水文化,深深吸引著往來游客。

寒信村形成于明朝洪武初年,曾經是贛州東部六縣水路航運的必經之處。據說,千年前,開基祖肖壽六往北面溯貢水巡游至寒信峽,有感于這里的山形地勢、秀麗山水,遂攜家眷來到寒信峽旁定居。在寒信村有古寺廟、古祠堂、古門樓、古戲臺、古接官廳、古店面排屋等傳統(tǒng)古建筑。其中最宏大、醒目的建筑物,便是昭示開基始祖不朽功績的壽六公祠,康熙十九年改建,三進二井,雕梁畫棟,為秉承先人敦親睦族之遺訓,取名“敦睦堂”。梅江從祠前環(huán)繞而過,四周龍盤虎踞,氣勢磅礡,為寒信人丁最旺的祠堂。村內,大大小小的祠堂保存有16座,均為青磚、灰瓦和“穿斗式”木架結構,并飾以石雕、磚雕、木雕、彩繪等,蓄滿了歷史的輝煌與豪邁。

與古祠堂相呼應的水府廟,每年農歷七月二十四定為廟會日,慕名而來的人們云集寒信,走親訪友,唱戲、游神、放炮。當天,水府香煙裊裊,戲臺高唱,數座大祠堂里熙熙攘攘、人氣旺盛,祠堂里肖族人公置了100張飯桌,村里人告訴我說一餐要翻三次臺,一頓飯要吃一兩個時辰,熱情的村民忙碌著,端茶、上菜,切好的豬、魚肉堆了滿滿幾大桌……歡樂而富庶的客家人,把寒信峽的一大片天空都攪熱了。

碼頭文化從來都是奠定一個地域商業(yè)、人口繁榮的重要因素,大凡有古碼頭的地方,歷史上必定有過一段輝煌的商業(yè)繁榮。在村頭兩棵綠陰參天的古榕下,橫亙著寒信村人商業(yè)繁榮的見證——十三級半古碼頭。從古碼頭上岸,寒信村沿河一帶形成了上街、中街、下街,店鋪、旅館林立,至今仍可見一路的卵石和斷垣,街衢痕跡歷歷可見。可以見證寒信村商業(yè)繁榮的還有接官亭,建于清同治十三年,專為迎接縣鄉(xiāng)官員來村里圩上開展公務而建……年年冷暖更迭的四季風,讓寒信村人自己都淡忘了許多往事,然而,這些鮮為人知的事實,著實讓第一次走進寒信村的人感到歷史的沉甸甸。

走進寒信,探尋寒信,更讓我們驚奇的是現代寒信人的理念和眼光。寒信村,自古崇尚教育,講究文武之道。特別是在經濟為先的今天,寒信村依然堅守那份傳統(tǒng),非常重視教育。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便成立了助學理事會,獎勵和資助村中品學兼優(yōu)者,鼓勵村民上進向好。近年來這個才兩千余人的村莊,卻涌現出大學生22人、研究生4人、碩士生2人,真可謂人才輩出。另者,則是當地人對村落的珍惜和保護。村黨支部書記肖敏介紹說,當地村民自發(fā)提出設定了村落的保護范圍,表示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珍貴,不能輕易破壞掉了,并按照“生態(tài)名村、和諧美村、文化新村”發(fā)展理念來建設,將歷史名人文化、旅游文化、宗教文化、碼頭文化等元素植入鄉(xiāng)村建設規(guī)劃中,在開發(fā)的同時讓寒信古韻得以傳承和發(fā)揚,把該村打造成為鄉(xiāng)村旅游的圣地。在贛州市首屆“和諧·魅力鄉(xiāng)村”評選中,寒信峽獲得“最佳自然風光獎”,同年被評為江西自然風光最具魅力村莊。近兩年寒信村又入選為第二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

走進皇固覓帝蹤

皇固庵區(qū)域是一個很值得一去,很值得用功考究一番的地方。這是一個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人文傳奇頗多的地方。據有關史料介紹,漢光武帝劉秀和齊武帝蕭賾曾在此避難,皇帝成帝前在此的傳奇故事讓人興致悠然。很久以前我就想身臨其境去感受一下這個美麗又神奇的地方,去尋覓一下皇帝曾經的蹤跡,只因其離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相距太遠,沒曾想到這個美好夙愿直到目前才得以實現。

皇固庵區(qū)域位于江西省于都縣橋頭鄉(xiāng)固石村大面小組,皇固庵寺院位居銀坑天華山北側,塔嶺山腰,海拔六百余米,古老的皇固庵被群山環(huán)抱、翠綠所涌,寺院外一棵古老而濃郁蒼勁的大柏樹、層層豐收景象的梯田、綠蔭下的潺潺溪水彰顯著皇固庵區(qū)域昔日的輝煌,講述著皇固庵區(qū)域的傳奇故事,奏著皇固庵區(qū)域不朽的歌!

一條簡易公路,把車引入皇固庵。步入寺院,正殿前方有一池塘,正殿大門上方“皇固禪林”幾個大字引人注目,據說,其內涵是緬懷皇帝寺院之意。大門兩側兩幅對聯:“登臨勝地四面青山朝佛座望,拜讀經文一池綠水作翰墨書。”、“廂房舊苑沉湮劉秀住第,固廟新章祈禱觀音賜民。”大門外的走廊上兩根大紅立柱,柱上一對聯:“皇固已改民意方興我佛微笑拈花喜從此眾生平等; 固石重游寶山無恙居士同來拉杖齊贊嘆十地光明。”據說,這立柱上的對聯是漢光武帝劉秀為皇固庵而作的。寺院外的方竹生機盎然。竹,基本上都是呈圓柱型,或者說是圓錐型,這里卻長有四梭分明的方竹。關于這方竹的來歷,民間相傳和《于都縣寺觀教堂志》記載都說是劉秀的筷子長成的:相傳東漢劉秀兵敗之后,避難于皇固區(qū)域時,他將筷子插入香爐代香,三拜諸佛時說:“難者劉秀,如有出頭之日,則筷子發(fā)芽生根,如佛祖有靈,筷子長成方竹。”話音剛落,清風徐來,筷子驟然長成方竹,庵內和尚將方竹移植庵前,不日蒼翠成林。后來劉秀終成帝業(yè)。從以上對聯內容和方竹的傳說等等看來,漢光武帝劉秀曾在此避過難。

然而,也有人說:歷史上是有個“武帝”在皇固庵避過難,但這個“武帝”不是劉秀,而是齊武帝蕭賾。其理由是:有史料說佛教是公元67年傳入中國的,漢武帝劉秀在位時間是公元25年至57年,所以,漢武帝劉秀曾在皇固庵避難一說不能成立。究竟是劉秀在皇固庵區(qū)域避過難,還是蕭賾在皇固庵區(qū)域避過難,甚至兩人都在此避過難?還以待進一步考究。

據《于都縣寺觀教堂志》和有關史料記載:皇固庵“始建于東漢”。曾經:門前有三層水閣一座,巍然屹立,高聳入云。寺內原建有正殿、禪堂、僧房、賓室和齋堂五部,可容三百余人。正殿由磚石砌成,雕梁畫棟,飛檐垂瓦,古色盎然。皇固庵擁有大批林田,庵產極為富裕,常住和尚五十余人。天華山“轄區(qū)”幾十里三十六座寺觀的僧侶,經常在此聚會,念經拜佛;香客游人,絡繹不絕,盛極一時。當我游覽了一番,將要離開皇固庵區(qū)域,回首再望時,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并獲得同伴人員齊嘆的話語:這真是一個美麗而神奇地方!

美麗的屏山牧場

大名鼎鼎的于都屏山牧場,是很值得徒步的地方。于都屏山牧場坐落在于都縣南部的靖石鄉(xiāng)境內,是他的純樸自然吸引了我,是他的雄偉秀麗吸引了我,還有那溪流蜿蜒曲折吸引了我,那一路上的流水交響樂吸引了我,以及登上山頂眾攬群山,攀登時腳踏實地的感覺都吸引了我………據縣志記載:“屏坑山,舊名龍山,坐落靖石、利村鄉(xiāng)與盤古山鎮(zhèn)之間,海拔1312m,為縣內最高峰,東南一西北走向,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層壘而成,山高如屏,坑溝縱橫,有奇禽異獸。”這簡短的文字,讓人足以感到其雄偉與神奇。

屏山山腰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逶迤莽莽;山頂是連綿起伏的天然草場,郁郁蔥蔥。根據有關專家評價,屏山海拔900米以下是九寨溝風光,900米以上則是北國草原風光,山頂處還有5萬畝草原,把南方的高山雄姿與北國的草原風光有機地融為一體,頗具旅游開發(fā)價值。一路上,我和當地朋友有說有笑,那翠綠的松柏不停地往后退。汽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終于到達屏山牧場腳下。我們沿著水泥路直往前走。路兩旁是一大片樹林,榆樹、松樹、楊樹和一些不知名的樹交錯地生長著,點點雨滴落下,抖著樹葉子,露珠一滴一滴的掉在地上。再往上走,聽見“叮咚、叮咚”的聲音,聲音是從山上傳來的。我們跑前一看,一條小溪從山谷中流了出來,清澈見底。它像一條丟在谷底的藤蔓,彎彎曲曲,伸進山的深處。兩邊是陡峭的山崖,朦朦朧朧的云霧縈繞于山腰,猶如一條飄逸的發(fā)帶,美麗至極。幾棵雜樹的枝葉隱隱約約,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諝馓貏e的新鮮,我禁不住深深吸了一口氣。這時,我感到有些寒冷,難怪書上說“高處不勝寒”。

上山的路越來越陡,為了節(jié)省力氣,我們慢慢的走,一步一步向上走。我們不知轉了多少個彎,也不知上了多少個陡坡。因為小雨還在下,而且越來越大了,所以我們還沒走到山頂就下山了。在山的下面有許多人家養(yǎng)了牛,牛的花紋是黑白相間的;回望美麗的屏山,無限風光又花又綠的......實在是讓人留連忘返。屏山牧場,有機會我們還會再見的。

紅軍雕塑

紅軍雕塑

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

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

花海中的于都人

花海中的于都人

江西于都景色

江西于都景色

蘇維埃國家銀行

蘇維埃國家銀行

于都茶園景色

于都茶園景色

于都河畔長征渡口

于都河畔長征渡口

于都紅軍長征紀念館

于都紅軍長征紀念館

于都屏山

于都屏山

于都秋色

于都秋色

于都天華山景區(qū)

于都天華山景區(qū)

于都縣寒信村

于都縣寒信村

于都縣屏山旅游區(qū)

于都縣屏山旅游區(qū)

長征出發(fā)地紀念碑

長征出發(fā)地紀念碑

長征從這里出發(fā)

長征從這里出發(fā)

長征紀念館內

長征紀念館內

長征前夕毛澤東舊居

長征前夕毛澤東舊居

長征源

長征源

長征組歌

長征組歌

責任編輯:吉中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