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郴州永興大布江鄉(xiāng) 大山深處拼布繡(圖)
摘要:大布江拼布繡,繡的多為生活日用品——嬰兒的口水兜、肚兜,女人的頭巾、圍裙,男人的煙袋、荷包等。手藝人憑自己的想象和感覺拼圖,月亮可以是藍色、橙色、灰色或綠色。一張娃娃臉,添兩只小耳朵,加幾根胡須,額頭正中繡個“王”字,一只老虎便躍然布上。圖
口水兜、背袋、肚兜、牛角帽……拼布繡流淌著山里人家淳樸真摯的愛。
↑祖孫倆已經三個月沒見面了,難得在一起繡拼布繡,拉拉家常。
→雖已是84歲高齡,但即便拿著最細的繡花針,廖西鳳也能輕松引線。
↓這些已經發(fā)黃的紙模,都是老一輩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
↑剪紙模是拼布繡的第一個步驟,手藝人需要格外細心,才能剪得恰到好處。
←在一臺老式電視機的陪伴下,廖西鳳悠閑地繡著傳統的拼布繡。
←何娟(右)在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現場飛針走線,向市民展示這種古老的手工藝。
繡花針、彩線、剪刀……憑著這些簡單的工具和一雙巧手,碎布頭變成了美麗的拼布繡。
國家旅游地理 湖南郴州6月29日訊(圖/記者 李鋒 文/記者 朱炎皇)
月朗星稀,夜深人靜。
土磚屋內,插在墻頭的竹片燒得“滋滋”作響,火光明滅不定。年輕的媽媽親了親搖籃里熟睡的寶寶,借著微弱的火光穿針引線,幾塊碎布在她手中漸漸化成了一個小老虎造型的口水兜……
郴州永興大布江鄉(xiāng)地處羅霄山脈。在漫長的歲月里,當地人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身上的穿戴全靠女人一雙手,她們用各種顏色的邊角布料拼出漂亮的衣襪鞋帽,拼出能表達自己情感與追求的花紋和圖案,由此產生了拼布繡。
大布江拼布繡,繡的多為生活日用品——嬰兒的口水兜、肚兜,女人的頭巾、圍裙,男人的煙袋、荷包等。手藝人憑自己的想象和感覺拼圖,月亮可以是藍色、橙色、灰色或綠色。一張娃娃臉,添兩只小耳朵,加幾根胡須,額頭正中繡個“王”字,一只老虎便躍然布上。圖有所寓,畫中有話:蝙蝠喻福,荷通和,柴通財,葫蘆即福祿,大布江人以此祈愿美好生活。
哪家哪戶生了孩子,全村人都來道賀,窮鄉(xiāng)僻壤也沒什么好送的,竹籃、籮筐里放些五谷雜糧,覆上一方花花綠綠的拼花繡,禮物頓時客氣起來。
眼下,制作拼布繡最有名的人是大布江鄉(xiāng)虎居坑撿沖組的廖西鳳。越野車從永興縣城出發(fā),在崇山峻嶺間盤桓了一個多小時,才到達這個山窩窩里的村組。
看到孫女何娟走下車,廖奶奶眼角泛起淚花,祖孫倆三個多月沒見面了。兄弟姊妹多,父母農事忙,何娟是由奶奶一手帶大的。除了奶奶,媽媽、姑姑、嬸嬸們都是拼布繡的好手,而何娟從小耳濡目染,七歲就拿起了繡花針。
廖西鳳16歲嫁入撿沖組,生育了五個兒女。“那時候,七八張嘴要吃飯,一個月才60斤糧食,一半紅薯一半米飯煮粥喝,都不夠吃的。”勞作之余,廖西鳳會在夜晚點燃竹片,用碎布做些娃娃們的涼帽、口水兜等。清晨,廖西鳳走上一個多小時山路去趕圩,用這些物什換點錢米,依靠這項手藝,度過艱難歲月,將五個兒女都拉扯長大成人。如今,老太太五世同堂,而每添一個小輩,她還是會做些拼布繡送去,晚輩們自是喜歡。
公路通了后,撿沖組的年輕人大都外出闖蕩,留下老人家獨守空巢。拼布繡做的那些東西,時下超市、商場都有替代品買,而且更漂亮。沒有了傳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拼布繡還能走多遠?
剪紙模、包邊、拼圖、刺繡……在自己出生的老屋里,何娟和奶奶一邊繡拼布繡,一邊拉著家常。青筋畢露的老手,細滑如胰的新手,一樣的手勢,手藝在潛移默化中傳承。
2012年,大布江拼布繡獲批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35歲的何娟成為大布江拼布繡的傳承人。前段時間,何娟帶著最新制作的拼布繡作品來長沙參加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向人們展示這種來自大山深處的手工藝。而她,亦在傳承與市場間探索出路。/長沙晚報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