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原創(chuàng)速遞

內(nèi)蒙古鄂托克前旗:骨雕作品《蒙古秘史》問世(圖)

2013-08-16 16:09

摘要:木雕、竹雕、石雕、根雕作品早為常人所熟知,但是大型的骨雕作品就較為罕見。日前,記者在鄂托克前旗采訪時得知,該旗的民族職業(yè)高中有一位美術老師,帶領他的團隊在1400塊牛大骨上雕刻了《蒙古秘史》,現(xiàn)在正在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精選1400塊牛大骨18道消毒、磨制工序40多人純手工雕刻歷時4個多月長32米,寬15厘米

 

  一件件骨雕作品無不凝集著創(chuàng)作者的心血

  哈斯達來老師介紹骨雕作品

  琳瑯滿目的藝術品

  

  國家旅游地理 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8月16日訊(記者石全心 袁乾) 木雕、竹雕、石雕、根雕作品早為常人所熟知,但是大型的骨雕作品就較為罕見。日前,記者在鄂托克前旗采訪時得知,該旗的民族職業(yè)高中有一位美術老師,帶領他的團隊在1400塊牛大骨上雕刻了《蒙古秘史》,現(xiàn)在正在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
 

  抱著十分好奇的心態(tài),記者決定前去探訪。在鄂托克前旗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鄂托克前旗民族職業(yè)高中的教學樓辦公室,見到了哈斯達來老師。因為整個辦公室內(nèi)有許多骨雕、沙雕等許多藝術作品,所以看上去有些凌亂。
 

  進入學校的骨雕室內(nèi),一股刺鼻的氣味兒撲面而來。哈斯達來老師介紹說:“這是消毒水的味兒,平時我們工作時,都帶著防塵用的專用口罩。”骨雕室中間的操作平臺旁,掛著許多牛大骨,牛骨上用黑色的顏料刻著蒙古族各位可汗的頭像及文字介紹,平臺上還擺放著用骨頭制作的筆筒以及大小不一的骨雕裝飾品配件。幾件正在雕刻中的骨頭放在靠近窗戶的桌子上。哈斯達來老師告訴記者,這是他的學生正在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些骨雕作品經(jīng)過三洗三煮、藥水浸泡、熏骨、上光等十八道工序處理,最后經(jīng)過雕刻師藝術的創(chuàng)作而成,完成一件作品至少需要花費一個月時間。
 

  說起他們引以為傲的骨雕作品時,哈斯達來老師告訴記者,那就是經(jīng)過40多人花費4個多月時間純手工雕刻,于2008年8月完成的《蒙古秘史》。為了完成這件藝術作品,他們從3000多頭牛中挑選出6000塊牛大骨(每頭牛只有2塊牛大骨),再從中選出同樣尺寸的4000多塊牛大骨,然后經(jīng)過消毒、打磨,選用了其中的1400塊進行雕刻。骨雕作品《蒙古秘史》共12章282節(jié),長32米,寬15厘米,現(xiàn)陳列于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館內(nèi),正在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哈斯達來老師希望通過此種形式,進一步展現(xiàn)骨雕藝術的魅力。有了經(jīng)驗以后,2009年8月,他們又完成了《蒙古秘史》的第二次雕刻,這次的作品長29米,寬12.4厘米,骨頭厚度0.3厘米,現(xiàn)陳列于該校的展覽館內(nèi)。
 

  該校的展覽館仿佛是一個小型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蒙古秘史》骨雕,長長的擺放在展廳的玻璃柜內(nèi),作品猶如竹簡,古色古香。眼前的一切不由得讓人發(fā)出驚嘆,驚嘆于創(chuàng)作者的用心和靈巧,驚嘆于骨雕藝術的魅力,我們相信,正是有了這些藝術品創(chuàng)作者才讓古老的蒙古族歷史文獻煥發(fā)出熠熠光彩。讓我們共同預祝骨雕作品《蒙古秘史》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成功。  


  相關鏈接接接接
 

  《蒙古秘史》問世于13世紀,它與《黃金史》、《蒙古源流》并稱蒙古族三大歷史文獻。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蒙古秘史》納入世界名著。
 

  《蒙古秘史》是蒙文的漢譯名稱,古代譯為《忙豁侖·紐察·脫卜察安》,又稱《元朝秘史》,簡稱《秘史》。是一部蒙古族最古老的歷史文學典籍,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它記述了蒙古民族形成、發(fā)展、壯大之歷程的歷史典籍,是蒙古民族現(xiàn)存最早的歷史文學長卷。成書地點在蒙古高原的克魯倫河(今蒙古國克魯倫河)流域,年代大約是十三世紀,作者佚名,全書分為12章282節(jié)。它從成吉思汗二十二代先祖寫起(約公元700年),至五百多年后成吉思汗兒子窩闊臺汗12年(公元1240年)為止。書中記載了蒙古民族發(fā)展的歷史脈絡。
 

  盡管沒有看到2008年的那件作品,但眼前的《蒙古秘史蒙古秘史》骨雕作品,已經(jīng)讓人驚嘆不已。/鄂爾多斯晚報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