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波:探訪最美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之鄞州鄞江鎮(zhèn)(圖)
摘要:有著千年歷史的鄞江鎮(zhèn),曾經(jīng)是縣治和州治所在,雖然距離寧波最熱鬧的三江口僅24公里,但已然少了許多城市中的喧囂,多了些許寧靜悠閑的氣息———被稱為離市區(qū)最近的“慢生活”區(qū)。4月28日,“環(huán)?!す枢l(xiāng)·山江海”的志愿者們走進鄞江鎮(zhèn),感受千年的跨越,享
古道上的紅楓令探訪者駐足細賞。
茶山上,茶農(nóng)在采茶。
探訪者們泛舟探訪水庫。
探訪古樹群。
有著千年歷史的鄞江鎮(zhèn),曾經(jīng)是縣治和州治所在,雖然距離寧波最熱鬧的三江口僅24公里,但已然少了許多城市中的喧囂,多了些許寧靜悠閑的氣息———被稱為離市區(qū)最近的“慢生活”區(qū)。4月28日,“環(huán)保·故鄉(xiāng)·山江海”的志愿者們走進鄞江鎮(zhèn),感受千年的跨越,享受自然生態(tài)美景,感受“慢生活”情調。
國家旅游地理 浙江寧波5月5日訊 記者 楊江 陳也喆 通訊員 張嘯
清澈小溪 百年古樹
4月28日上午9點多,記者和環(huán)保志愿者們在鄞江的鐘家潭下車,一眼就看到了流經(jīng)晴江岸的樟溪河。晴江岸古道位于風景秀麗的晴江岸西,自西向東循著樟溪河水流入鄞江鎮(zhèn),整條溪流長約2.5公里。
清澈的溪水,岸邊百年樹木的滄桑,讓志愿者們?yōu)橹鸷场?ldquo;早就聽說晴江岸風景秀麗,沒想到這里的美景還是震撼了我們。”來自市區(qū)的退休工人張穎感嘆道。
隨行的鄞江文保人士張鎮(zhèn)忠向大家介紹起來晴江岸的美麗風景。
“樟溪河從四明山很深的峽谷中涌出,溪水從東坑、南坑、北坑等還有很多的溪坑流出來,然后匯集,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條浩浩蕩蕩的樟溪河,溪道變得開闊,如果遇到豐水期,水會把溪里所有的一切都淹沒,鵝卵石、壩堰、灌木叢,看上去成了一條河流。”張鎮(zhèn)忠說,讓人驚奇的是,無論干旱季節(jié),這條溪流從來沒有斷流過,因為溪流從蜜巖、章水下來,經(jīng)過龍觀,然后到達鄞江,上游源源不斷的水流不斷地注入,特別是今年春節(jié)以后的三個多月時間里,幾乎沒有好好地下過一次雨,但樟溪河水依然保持豐沛,溪流依然日夜奔流。
志愿者傅志山似乎已經(jīng)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清新的空氣帶點濕潤,剛好可以洗肺。”他這樣開著玩笑地說,這里的生活似乎特別悠閑舒緩,“你們看在河畔,蔥郁的樹枝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清亮透明,賢惠的農(nóng)家婦女在江邊捶打衣服,梆梆的捶打聲中不時夾雜著朗朗的笑聲。那樣淳樸清新的民風,在水泥鋼筋澆灌的城市里已經(jīng)難以尋覓了。”
看到此情此景,志愿者們情不自禁地拿起相機,記錄下這一如畫般美麗的風景。來自食品行業(yè)的志愿者張蓓說:“來到這里像是到了世外桃源,呼吸著新鮮空氣,看著像是另一個世界里的生活場景,真是讓人流連忘返啊!”
晴江岸古道悠悠漫步
繞過樟溪河畔,按照原計劃,志愿者應該乘車前往它山堰游覽,不過眼前的美景讓志愿者們流連忘返,他們堅持要沿著古道行走。
在晴江岸邊的古道原為龍觀鄉(xiāng)山民通往鄞江鎮(zhèn)之主要道路,路面保存較好,多以石子鋪成,部分路段由青石板鋪設或以鵝卵石鋪就,沿著古道行走,途中可見天然石橋數(shù)座,還有條形巨石懸崖架起,張鎮(zhèn)忠對志愿者說,這種奇觀在寧波是很罕見的。
在古道的盡頭,張鎮(zhèn)忠讓志愿者停下腳步向對岸望去。只見一處懸崖景觀映入眼簾,古樹與懸崖石塊渾然天成,張鎮(zhèn)忠介紹說,“這處懸崖暫時還沒有名字,不過我給它取了個有趣的名字,叫‘鄞江最大的盆景’。”在張鎮(zhèn)忠的介紹下,志愿者們似乎看出了點意思,“這確實像我們家里的盆景,不過像一座山這么大的,還真是頭一次見。”
它山堰———跨越千年的記憶
據(jù)張鎮(zhèn)忠介紹,它山堰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代水利工程,將淡水與咸水分流,灌溉著鄞西平原24萬畝良田,其中一股淡水經(jīng)南唐河入南門注入寧波的日湖和月湖,由此,當時的明州府治及鄞縣縣治也逐步遷移至三江口形成了現(xiàn)在寧波市區(qū)的基本風貌,與四川都江堰,山西鄭國渠,廣西靈渠齊名,并稱為我國四大古水利工程。
臨近中午,志愿者們到達它山堰。眼前壯觀的景象讓志愿者們感嘆古人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早就聽說它山堰有80塊條石板砌筑而成,志愿者陳蘇敏在探訪之前特意在網(wǎng)上查閱了它山堰的知識,于是她和幾名志愿者一起踏上堰壩數(shù)起了條石的數(shù)量,不過由于它山堰構造奇特,一時間很難將條石數(shù)清。
有志愿者提出疑問,歷經(jīng)千年的它山堰為何沒有損毀?張鎮(zhèn)忠介紹說,除了歷代的維護以外,其自身的科學設計也起了很大作用,堰體向下游有5度的傾斜,提高了水平抗滑能力;堰體內(nèi)筑有黏土夾砂層,提高了堰壩的防滲性;堰體縱截面采用梯形設計,更能抵抗江水的沖刷。
上化山石宕遺址———再現(xiàn)古人采石場景
探訪完它山堰,順著樟溪河向北100米后左轉西行,尚未走到晴江岸村,便可以望到村西北面山上的它山唐代采石場遺跡。據(jù)了解,唐代縣令王元當年為它山堰選擇石材時,曾在附近漫山遍野地尋找,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馬鞍崗山岙里他們終于找到了所想要的石材,經(jīng)過連年的采石,這里形成了雄偉壯觀的上化山石宕。
站在石宕底下,因采石而留下的數(shù)十丈洞窟寬宏壯大,巖壁上如刀削了一般,志愿者被面前的壯觀景象所震驚,等不及拍照留念,他們沖進了石宕內(nèi)。已進入里面,一股涼颼颼的風從四面八方灌進來,洞窟內(nèi)石柱林立,錯落有致,斑駁參差,牢牢支撐起巨大的石窟。
志愿者邱協(xié)宏感嘆,“真不敢相信,古人在沒有重型機械的情況下,石宕由手工一錘錘奮力開鑿而成。”
■延伸閱讀
鄞江
鄞江位于鄞州區(qū),在鄞江鎮(zhèn)南部。源于上游樟溪,從它山堰至南三江口,舊稱蘭江,為奉化江支流之一。自鄞江鎮(zhèn)經(jīng)洞橋鎮(zhèn)至南三江口與剡江、東江(鄞奉江)匯合,長9.4公里,寬90~110米,均深2.4米,水面積0.67平方公里。南岸梁橋以下,北岸蘭浦碶以下,有江塘保護。河道坡度平緩,是潮汐江段。平時為淡水,大旱年咸潮可上溯至它山堰附近。因橫貫整個鄞州區(qū)境,故得名鄞江。本版攝影 記者 王鵬 / 東南商報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