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區(qū)新增3處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摘要:記者從余杭區(qū)文廣新局獲悉,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 我區(qū)有3處不可移動文物名列其中。按類別分別為古遺址1處——小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石窟寺及石刻1處——南山造像(元代)、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處——倉前糧倉(清至中華人民
國家旅游地理 浙江杭州5月5日訊(記者 胡彥斐 通訊員 雷曉偉 蘭廷成) 記者從余杭區(qū)文廣新局獲悉,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 我區(qū)有3處不可移動文物名列其中。按類別分別為古遺址1處——小古城遺址(新石器時代)、石窟寺及石刻1處——南山造像(元代)、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1處——倉前糧倉(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前,我區(qū)已擁有良渚遺址、章太炎故居、京杭大運河(余杭段)、獨松關和古驛道等4處國保單位,至此,我區(qū)國保單位達到7處。
小古城遺址位于徑山鎮(zhèn)小古城村,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約500米,面積約35萬平方米,是余杭境內繼良渚遺址之后,發(fā)現(xiàn)的又一處規(guī)模較大、較為重要的古文化聚落遺址。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因當地村民挖砂,出土了大批文物,其年代上自馬家浜文化時期,下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尤以馬橋文化時期遺物最為豐富、精致。
南山造像位于瓶窯鎮(zhèn)南山東南石壁上,系有淺龕的浮雕造像,自西向東綿延360余米,1978年被毀過半,尚存13軀,反映了元代浙江釋、道兩教共存的歷史。造像造型端莊、比例勻稱、形象生動、表情各異、線條流暢,雕刻的花紋和字跡至今清晰可見,是研究元代建筑藝術的寶貴資料。加上石像有明確的石刻紀年,被譽為杭州地區(qū)唯一可以與靈隱飛來峰造像相媲美的石像群,是難能可貴的藝術瑰寶,豐富了江南石窟藝術。
倉前糧倉的前身是南宋紹興二年(1132)為備賑濟而設立的臨安便民倉,民國后改為積谷倉,解放后,收舊建新作集體糧倉。20世紀50年代初期,余杭縣糧保職工發(fā)揚“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精神,把古老的木板倉建成了全國首批“無蟲、無霉、無鼠、無雀”糧倉,打破了“糧食生蟲、自古難免”的思維定式。現(xiàn)存4棟單體建筑,均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61平方米。
接下來,我區(qū)將扎實推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各項基礎性保護工作。盡快完善“四有”工作,會同有關部門及時劃定、公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建立完善記錄檔案,設立保護標志和必要的保護機構,明確保護責任,實現(xiàn)保護管理工作的日?;?、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同時,積極推動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宣傳展示利用工作,并不斷強化轄區(qū)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安全防護工作。/城鄉(xiāng)導報
網友評論